K-means聚类算法原理:初始质心选择与距离度量在数据划分中的策略

K-means聚类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簇,使得同一簇内的数据点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簇之间的数据点尽可能不同。在K-means算法的实现过程中,初始质心的选择和距离度量的策略是两个关键因素,直接影响着聚类结果的质量和算法的效率。

初始质心选择

初始质心的选择对K-means算法的收敛速度和最终聚类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常见的初始质心选择方法有以下几种:

1. 随机选择

最直接的方法是随机从数据集中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质心。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缺点是聚类结果不稳定,可能因为初始质心的随机性导致不同的运行结果。

2. K-means++

K-means++是一种改进的初始质心选择方法,旨在减少初始质心之间的相似度,从而加速算法的收敛。具体步骤如下:

  1. 从数据集中随机选择一个数据点作为第一个初始质心。
  2. 对于数据集中的每一个数据点,计算它与已选择的初始质心之间的最小距离,并基于这个最小距离的平方进行概率分布。
  3. 根据这个概率分布随机选择下一个初始质心,使得与已选择的初始质心距离较远的数据点有更高的概率被选中。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选择出K个初始质心。

K-means++算法能有效避免初始质心过于接近的问题,提高聚类结果的质量和算法的稳定性。

距离度量

在K-means算法中,距离度量用于评估数据点与质心之间的相似度。常见的距离度量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和余弦相似度等。

1. 欧氏距离

欧氏距离是最常用的距离度量方法,定义为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对于二维空间中的两个点(x1, y1)(x2, y2),欧氏距离计算公式为:

d = √((x1 - x2)² + (y1 - y2)²)

对于多维空间中的点,欧氏距离的计算方法类似,只需将所有维度的差值平方和再开平方根。

2. 曼哈顿距离

曼哈顿距离定义为在标准坐标系的绝对轴距总和。对于二维空间中的两个点(x1, y1)(x2, y2),曼哈顿距离计算公式为:

d = |x1 - x2| + |y1 - y2|

曼哈顿距离适用于高维数据,特别是在数据维度较高且各维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较小的情况下。

3. 余弦相似度

余弦相似度通过计算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来评估它们的相似度。余弦相似度的值域为[-1, 1],值越大表示两个向量越相似。对于两个向量AB,余弦相似度计算公式为:

similarity = (A · B) / (|A| * |B|)

其中,A · B表示向量A和B的点积,|A||B|分别表示向量A和B的模。

数据划分策略

在K-means算法中,数据点被划分到与其最近的质心所属的簇中。数据划分的策略包括迭代更新质心和重新分配数据点到最近的质心两个步骤,直到质心的位置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迭代更新质心

在每次迭代中,计算每个簇中所有数据点的均值作为新的质心,即:

μ_i = (Σx_i) / |C_i|

其中,μ_i表示第i个簇的质心,x_i表示第i个簇中的数据点,C_i表示第i个簇中数据点的数量。

重新分配数据点

根据新的质心位置,重新计算每个数据点到所有质心的距离,并将其划分到最近的质心所属的簇中。这一步骤确保每个数据点都被正确地划分到最相似的簇中。

K-means聚类算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聚类方法,初始质心的选择和距离度量的策略对其性能和结果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合理的初始质心选择和适当的距离度量方法,可以显著提高K-means算法的聚类质量和收敛速度。